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故事 > 六道灵异 > 正文内容

现代人看见的真龙

六道灵异  时间:1970-01-01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现代”的概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开始算起的。而俄国人心目中的“现代”概念,则是从1917年10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开始算起的。

    然而我们从上面诸多史料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曾在文献中连篇累牍,喋喋不休的述说着龙,与皇帝毫不相于,并且还有很多文物用雕塑形象具体的塑造了龙的特征。这些史料显然都强烈的表现了古人心目中具有的根深蒂固的龙的观念。

    既然古人硬说龙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一种真实动物。那我们就应当从尊重历史的精神出发,客观地说,如果古人说的龙是真实的动物,那么龙就不可能有区别、有选择的只让“古人”看见,而完全回避,或彻底绝拒和“现代人”见面。换言之,世界上如果真的有龙存在的话,那么龙就一定会出现,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今人”相遇!因此,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人”真的见过龙或坠龙吗?

    当然喏,要我们正确的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我们慎重其事的翻翻报纸和书籍,看看现代人在那里是怎样遇见龙的。尽管“现代”这个概念,离我们并不很远。但静心一数,“现代”历史也已经走过了97年。而在这97年里,如按人的年代来数,那也出了三四代人,而往往一代人不知一代的经历。特别是这百年来,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战火纷飞的残酷年代过去的,大多数人连生存都顾不上,那还有精力去做文化研究龙的问题呢?

    所以我们今天要寻找关于今人看未看见过龙的答案,那我们就应当诚实的去翻翻资料,它会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的。然而我做这件工作,要说是从孩子时代在南昌万寿宫听道人讲:“许逊锁蛟龙于井里”的故事,从而对龙产生了兴趣,当我下放回城之后,就开始研究龙的问题。而我在研究时发现,“许逊锁龙于井里”的故事,不知怎么却与《圣经·启示录》说的“天使锁龙井中”的故事完全一致。后来我又研究了《山海经》,发现里面有很多记述龙的资料。于是我就找老师讨

论了一次世上有没有龙的问题。恰好我老师给了我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他说:

    龙这种东西,是确实存在的真实动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的那年,我祖母就亲眼看见过

一条巨龙落在南昌县衷家不远的地方。当时四面八方的村民都赶去围观,我祖母也去了,那龙的腥味老

远就能闻到,真是不见其形,先闻其腥。它一动不动的卧在湖边泥土上,就象死龙一样

只有在它驱赶

苍蝇的时候,鳞甲才会一动,这就表明它是活的。但第二天早晨,它就不见了(1

)。

这个从未见著报端的故事,随着老一辈的去世,已无从考证了。好在有些今人见龙的奇事,有幸被知识界发现了,并已经公布于报端了,这就为我们研究龙,提供了一些珍贵资料。读了这些资料,今天肯定会有一些勇士可能会想,那些见“龙”的奇事,我们却没有机会遇上,一饱眼福,要不然古人怎么可能老把它当作自豪的“专利”自豪呢?说实在的,看见龙的事情确实值得人一生来回味。当然喏,也会有倒霉透顶的人,因见龙而产生终生的疮痛和遗恨。

    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六十五载:

    盐津及第乡北甲溪边有大龙潭一,其深无底,乡人每见潭内一物如栲栳长十余丈,遍身鳞甲,如百

眼千目,皆灼灼有光,当其浮泳水面时,俄顷即雨,百试不爽(2)。

    而这里的“盐津”,即县名,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邻接四川省,1917年由大关县析置。“栲栳”,本指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这里却是指身体象巨树一样粗大的龙。所以这段资料的意思是说:民国年间,在盐津县及第乡北甲溪边有一个大龙潭,深不可测,村民常见该潭有一种象巨树一样粗大的动物,它遍身是鳞,并会放射出星星点点,灼热耀眼的光芒。尤其当它浮出水面游泳的时候,一会儿就会下起雨来,这种事情几乎是检验了数百次的经验性的常识。

                                 (二)

    这段资料虽然只字未提一个“龙”字,而是用巨大的树木来比喻龙的粗壮身体。但后面所写的“长十余丈”,“遍身鳞甲”,“百眼千目,灼灼有光”,“浮泳水面时,俄顷即雨”。这些资料恰恰都是龙独有的特征。因为“喷气致雨”,“口喷火焰,身冒火星”,这三点,可谓是龙的“特异功能”。而关于龙的这些特征,我在后面还将做专题考证。所以我敢断定:这条身长十余丈,遍彼鳞甲,会发火光,会喷气致雨的“栲栳”,其实就是龙!

    民国《醴泉县志·杂记》云:

    民国元年壬子四月二十八日,初更时,忽见火光一簇,自天而降悬于西北空中,俄变为竖柱状,又

成龙蛇状,仍横半空,缓缓而灭。

    这里的“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也就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那一年。当时我国有两个叫“醴泉县”的地方,一个是陕西的礼泉县;另一个是内蒙古的突泉县。从时间上来看,四五月份正是龙腾飞活跃的时期。“火光一簇”,这是说,这条飞龙全身喷出火光。“自天而降悬于西北空中”,这是说,飞龙飞到西北方的水面上时,感到能量不足,于是就象直升飞机一样悬在空中不动了。“俄变为竖柱状”,这意思是说,一会儿飞龙把头朝上,尾在下触水,笔直的竖在江面上,张开鳞片,打开鳞下的喷气孔,猛吸江水补充身体能量,这种情形就是古人常说的“龙吊水”。但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讲,这就叫“空中加油”。当龙补充好了能量之后,龙又准备接着飞行了,所以龙又将身体象蛇一样“仍横半空”,当姿势调整到位之后,龙使劲一喷气,就飞走了,因此龙身上的火焰“缓缓而灭”。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会专门讲到。

    民国《华亭县志

·灾异说》又载:

    民国二年癸丑秋八月,望南区吴家堡椿林寺后沟西岩崩陷,裂隙如屋,崩岩似城,崩时雷电风雨大

作,有龙缘东山飞去,长四五丈,金光遍体,过处山草尽偃,崩岩石上多呈矿质,灿烂映日,人多见而

拾之,余亦亲往观查焉

(3)。

    这里的“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华亭县”,治所即今上海市松江县。1912年和娄县合并仍名华亭县。“偃”是倒下的意思。所以这段资料的意思是说:公元1913年,华亭县望南区吴家堡椿林寺后沟西面的山岩发生了崩塌,裂缝有房屋那样大,崩塌的山岩就象一座城。山崩地裂的那个时刻,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就在这时有一条“长四五丈”,全身喷火光的巨龙顺着东山腾飞而去,所过之处,草都被大风吹倒了。崩塌的岩石很象含金的矿石,灿烂夺目,多被乡民拾去收藏了。后来记载这件事情的作者,也亲自去观察了现场。可见,这段资料象上面那段资料一样,也记载了龙出现时会伴随着风雨,并且龙身上还会喷出火光来。

    关于今人看见龙的事情,不仅明确的记载在民国时期的县志之中,有的并且还被记者刊登在报纸之上,为当时众多的有识之士所共睹。例如,1922年7月16日,《大公报》就刊登了一篇《乌龙升天农民遭殃》的专访文章,全文如下:

    前日,东台正西隅穆家堡地方,天色阴霾,细雨霏霏,讵至旁晚,忽旋风暴作,大雨奔腾,村人皆闭户不出。河下有一渔船系缆于桥桩,俄而河水鼎沸,有如波涛汹涌,渔夫骇极,掀蓬窥见河中有乌龙在焉,头角峥嵘,身约数围,爪如巨树,长不可计。一刹那间似若火珠一现,乌龙即乘时高飞,而风雨雷闪,威不可当,如山崩地裂,村人莫不惊号。次日检点,共抓去茅屋七八十椽,风车二三十具,田中稻谷尽皆折倒,受伤老幼有四十余人。其系于桥桩之渔船内有一渔夫,并两幼孩,当龙高飞之时,连船带桩亦被抓提空中约半里许,堕落街心,两孩受伤登时殒命,而渔夫幸无恙。该庄家家户户如遭焚掠,行将进城吁恳有司赈给云(4)。

    我们从全文的意思上可以看到,这篇报道较祥细的报道了穆家堡灾变的整个经过,白天这里是“天色阴霾,细雨霏霏”,而到了“旁晚,忽旋风暴作,大雨奔腾”,紧接着,“俄而河水鼎沸,有如波涛汹涌”,就在这时,“渔夫骇极,掀蓬窥见河中有乌龙”,这条乌龙委实太大、太可怕极了,它“头角峥嵘,身约数围,爪如巨树,长不可计”;说时迟,那时快,“一刹那间似若火珠一现,乌龙即乘时高飞”;可以想到,这需要何等巨大的爆发力啊!紧接着,“风雨雷闪,威不可当,如山崩地裂”一般。然而,这位亲眼看见龙的渔夫的命运最糟糕,“当龙高飞之时,连船带桩亦被抓提空中约半里许,堕落街心,两孩受伤登时殒命,而渔夫幸无恙”。再说其他村民,“家家户户如遭焚掠”一般。

    然而,我在这里不能不说的是,《大公报》上刊登的这篇《乌龙升天农民遭殃》的文章内容,却有点象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记载的湖州发生的一次龙腾空升天的奇事。文献说:

   

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湖州土山有富人驾舟至漾中,勿舟若凑浅,不能动。极力撑

挽,略不为动,及令仆下水负,乃知舟搁龙脊上,而篙亦正刺龙鳞间。遂舍舟,急令善水者负之登岸

    片时,龙跃而起,凡其处田畴数百亩,皆为巨浸。其人归舍,皆卧病,一人死焉

    这篇短小的纪实性的古文,讲述了一群古人亲眼看见龙腾空升天的奇事。而那艘刚才还搭乘众人游玩的小船,转眼之间就象龙背上的一片树叶不见了。特别是那条龙升空爆发的伟力,掀起滔天巨浪,转眼之间就把“其处田畴数百亩,皆为巨浸”。再说那些看见奇事的古人,命运都不好,他们不是被吓病了,就是被吓死了,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可怕啊!我们从上面两文中可以看到,一是,龙升空时的爆发伟力,二是,见龙者的下场,这两者都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从上面这两篇短文中还可以看到,它们确实印证了王充在《论衡·感虚篇》中所言的:“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玄云。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5)的记载。同时,也印证了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所言的:“龙与云相招……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6)的记载。这就是说,龙确实能感知天气将要发生激烈的变化,这时龙就出来了,并乘云飞腾。而对于老百姓来言,这恰恰是一场浩劫啊!

    再说民国《醴泉县志·杂记》又载:

    民国六年夏大雨之后,县东乡距城十里之遥,云际似龙倒垂状,鳞甲爪角隐约可辨,所过之处划地

为沟,腥气触鼻,时人谓之:“龙搭架”(7)。

    这里的“民国六年”,即公元1918年。“醴泉县”,即礼泉县的原名,位于陕西之中部。这段资料的意思是说,公元1918年,一个夏天的大雨之后,在离醴泉县东乡十里的地方,云际之间,有一条龙作头朝下的倒垂之状,鳞甲爪角在它喷出来的气体化成的云雾中约隐约现;但龙的大致形象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龙所过之处,都被它的身体划出了一条深沟,腥臭的气味十分难闻,当时人们都称它:“龙搭架”。由于这段资料清楚的记载了“龙的鳞甲爪角隐约可辨”,“腥气触鼻”等重要的关于龙独有的特征,这就把龙的真实身份给暴露了。然而,这条飞龙为什么要“倒垂”呢?其实,这条飞龙是在做吸水补充能量的工作。这种工作,非常象飞机在空中做加油的表演。

                                      (四)

    我们还惊奇的看到,1926年7月31日,《顺天时报》载有《洛水发现蛟龙之奇闻·长三丈余现青黑色》的文章,全文如下:

    河南洛阳通讯云:“7月14日,洛阳城南洛水上,忽发现一蛟挟山水而来,波浪汹涌,水与岸平。

    历史上有名之天津桥亦陷水中,南门外之木桥竟被该怪物冲断,旋即窜入洛阳东南隅之泸水,逆流而

    上,将泸水上之石桥亦行冲毁。时居民观者甚多,皆见该怪物长约三丈之谱,现青黑色,无足无角

    (没有看到它的足和角),形如巨蛇,蜿蜒跳荡,水势随之而涨落。红枪会众乃聚于城上用快枪向

    怪物射击,讵逾击逾猛,水势忽涨出河外,流逼东门,大有灌城之势。群情惶惧,哭声震天。红枪会

    众亦不敢再行开枪。年老者且争跪城上祈祷。忽水势直向东北逆流,将东门外民房冲毁甚多。陇海路之

    洛阳车站亦为水势包围。该处栈房商店均被水漂没,立成水云之乡。唯车站票房因地势较高幸未冲塌。

    夜间水落后,不知水怪归于何所云”(8)。

    我们看到,现代人称“蛟龙”为“怪物”,并笫一次在这里称“蛟龙”为“水怪”。可以说,这只蛟龙最为荣幸,它在这里不仅宣告了它的存在和本领,而且还“爱憎分明”,向攻击它的人发怒,向祈祷它的人让步,并为现代众多市民所亲眼目睹。显然,它这是一次很危险的亮相,差一点就被今人的“步枪谋杀”了。真可谓,上演了一场“蛟龙拒快枪”的惊险表演。

   

    我们还看到,这条黑龙浮在水面上的部份身体有三丈长(尾巴没有看见,不能算),它够胆大的,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窜到洛阳市南面和东南面的洛水和泸水上面来招摇过市,好不风光的展现它的容貌。市民看见它无角,足在水里不知什么模样。它的形状有些象“巨蛇”,这就印证了《山海经》记载的“大蛇”(9)、“长蛇”(10)的史料。它还会“蜿蜒跳荡,使水势随之而涨落”。众多红枪会的会员竟然举枪向蛟龙射击,而枪弹竟然未伤蛟龙。这就印证了《山海经》记载的龙甲“可以御兵”(11)的古训。

   

    蛟龙见人如此无礼,气急败坏,“讵逾击逾猛,水势忽涨出河外,流逼东门,大有灌城之势”。这就把当时观看蛟龙的群众都吓得惶恐不安,“老年人竟相跪在城墙上祈祷,哭声震天”。红枪会员见势不妙,也就不敢再开枪打蛟龙了。而这条蛟龙也太胆大妄为了,竟然把南门外之木桥冲断了,又把泸水上的石桥也冲毁了,并作浪把东门外的民房也冲毁了。闹了大半天,直到夜间水落之后,该龙才不知去向。

   

    我把文章写到这里,忽然又使我想到《顺天时报》所载的《洛水发现蛟龙之奇闻·长三丈余现青黑色》的文章内容,有点象清人柯悟迟在《漏网喁鱼集》一书中记载的龙斗于海面上的内容。文献说:

    柯悟迟《漏网喁鱼集》云: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十一月初五,无论通渠实港,有水涌二尺许,随涨随平。后闻镇江海

面,有两龙相斗,一旁视,升降于洪涛巨浪之中,亦一奇事。

    我们从这段文献中可以看到,它记载了三条龙浮在海面上,其中有两条龙在打架,一只龙在旁边做裁判员。打架的两条龙在海面上升降起伏,这竟然使整个海平面也“随涨随平”,“升降二尺许”。而这一点与上文记载的蛟龙“蜿蜒跳荡,水势随之而涨落”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下面,我们再来说民国《东川县志》卷14记载的内容,文献说:

    民国十五年十月初三傍晚,北路鸣玉乡侯家坝陈姓四人同行,忽如白昼,仰见天开一缝,有物长丈

余,下坠田畔动荡,有关方圆不定,霎时遂杳。

    然而,这段文献记载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其实,这里的“东川县”,在今天云南东川市境内。“民国十五年”,即1927年。陈家有四人在晚上同行,忽然看到“傍晚如白昼”一样。其实这是说,四人忽然看到一条身喷烈火的飞龙从后面的天空中飞了过来,强烈的火光把傍晚变成了白昼。“仰见天开一缝”,这是说,火龙横空,就象天开了一条缝射来了强烈的阳光一样。这条飞龙只有一丈来长,就降落在不远的稻田旁边,身上的火焰还在喷射动荡,时大时小,“方圆不定”,不过一会儿,它又飞得看不见踪影了。

   

    在这里,人们可能难于相信龙会喷射出火光来,更难于相信龙喷出的火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为了说明这个事实,我举一个例子为证。当你读了下面这段史料之后,或许你会相信这一事实。例如,民国《宣威县志·星变》云:

    光绪七年正月初八日,有星自天而下,首如箩,尾似帚,身像龙,腰长七八尺,金光闪烁,离地丈

余而飞,照地皆亮。

    其实,这个从天上飞来的东西,可不是流星,而是一条口吐猛火,身喷火焰的飞龙。你想啊,如果它是一颗流星的话,那自然常识早就告诉了我们,这颗流星一定会堕地,并发出巨大的与地碰撞的声音,并且它再也飞不起来了。但十分遗憾的是,这颗所谓的“流星”,违背了这一科学规律,它不仅没有碰地,也没有发出巨大的声音,而奇怪的是,它在“离地丈余而飞”走了。这就说明它不是真正的流星,而是一条喷着火焰的龙,并且火光很强烈——“照地皆亮”。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