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解深密经 > 解深密经文章 > 正文内容

《解深密经》中有关佛法修证的重点

解深密经文章  时间:2017-08-09   作者: 南怀瑾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解深密经》中有关佛法修证的重点

止与观

  《分别瑜伽品第六》四十五页起: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观世音是大悲菩萨,弥勒是大慈菩萨,也叫大慈氏。奢摩他是“修止”,毗钵舍那是“修观”。

  这位叫弥勒的菩萨向佛请问:佛啊!请问您,这些大菩萨们修大乘的法门,修止观,是依据什么住在什么境界啊?弥勒菩萨首先问的这个问题,是修行成佛的中心问题。他用“何住”而不用“定”字,就是说,他想知道修行的立足点是哪个方法,应该从哪里开始。所有佛法修持归纳起来就是止观两个字,修止是修定,修观就是修慧。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孩子啊,你应该知道,大乘菩萨一切法皆是方便假立的,包括念佛准提法、参禅、密宗,等等,百千法门都是假设的。按现在话说,佛法都是假的。

  为什么说假安立呢?因为本体本来是空的,一切万有现象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所有作为和修法都是梦幻泡影,是真空的,妙有也是假有,所以叫做假安立。

  既然念佛、准提法、参禅、四禅八定、神通、成佛放光等等都是假安立,那么佛法的重点在哪里呢?

  佛法的重点在于不舍离一个目标,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证得本体,明心见性。只有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法都是假安立。所以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个原则,要修一切法,但不要被一切法困住;也就是要法无我,要以三藐三菩提为依,要根据这个道理、这个原则修行,要在这个愿力上面安住,发起坚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才是大乘的止观定慧。

四种所缘修法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接着弥勒菩萨又问:我平常跟你那么久,听您说分析归纳起来有四种修行的方法。这时弥勒菩萨是直接向佛发问了。这里先解释一下“所缘境事”的意思。“境”就是境界。缘是心挂在那里,抓住一个东西的意思。好像我们一般人想要心定,我们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才能定,这个抓的东西是假立的。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四种修行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有分别心,有思想的,以这个分别思想为所缘来修行。比如说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能讲话的是谁?身体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些都是从思想来的。再比如密宗讲的阎曼德迦,也就是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有三个牛头、两个角、三十六只脚、十八只手,每只手部拿着东西,每只脚也都踩着东西,前面还挂了很多珍珠玛瑙宝石之类。这些都是有分别影像。再比如说修气脉,什么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中脉,这也都是有分别影像。有分别影像的修法有很多,这里是讲总的,没有详细分析。

  第二种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什么心都不用,都放下。有人还有感觉,哎呀,我腿痛,我这里气动了,我的手有感觉,这都是因为你念动了,都还是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别,但也不是无想定。

  第三是“事边际所缘境事”。不一定打起坐来才算修道。你每天做人是追寻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业都是追寻事,做功夫也是追寻事。一切事到最后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做事时心中随时都还在修行,这叫“事边际所缘境事”,是菩萨境界。菩萨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们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没有到边际。

  第四是“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就很高了,这时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头想到什么就成功什么,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缘境界。

包卓立:事边际与所作成办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呢?

  怀师:当然不同。像这种最后成果的境界,这本经后面都有讨论。像这种经典,我大概不会给你们讲下去,太辛苦了,这都是给菩萨境界讲的,我们大家都还没有到菩萨境界,很难听懂。

  关于成果的境界其实我以前也讲过,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圆觉经略说》,这本书现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讲给菩萨们听的。这里为大家简单提一下,总结来讲,就是把禅那、修止、修观这三个原则转来转去,有二十五个法叫二十五轮。可以先修禅,后修止,再修观;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禅,后修观;也可以先修观,中修禅,后修止,等等。《圆觉经略说》上详细说明都解释了。这二十五轮不是呆定的,是旋转的,等于这个圆桌一样,是圆的,从哪一面都可以到达。《圆觉经》的二十五轮与《楞严经》中讲的二十五位菩萨圆通不同,《楞严经》中是一个菩萨讲一个法门,《圆觉经》是给大家讲三个大原则,应用如何要看个人的情况,所以很难懂,其实这都是密宗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文。

  弥勒菩萨的问题很厉害,他说:这四种修行方法中,哪几个是修止(奢摩他),属于止定的境界哪几个是属于观的,毗钵舍那的所缘境又有哪几个是止观一起来的?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真要得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思想杂念,意识心不起分别作用。有分别影像则属于观,毗钵舍那有观察、省察、反省的意思。所以真得定的时候,必定是无分别意识,一念不生,清净圆明,但同时又都知道。

  前面讲的四种方法中,一个是讲止,一个讲观,后面的事边际所缘境事和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俱所缘境事,有止也有观,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止观同时具有。等于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学要研究经济学,有的同学要做生意办公,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说要有止。同时还要求你能运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观,所以修行与做事的原则很像。修止的时候就要万缘放下,修观的时候就要研究透彻。

  再比如说修准提法,开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来,把地水火风观起来,观到菩萨境界,准提菩萨心月轮中,这是有分别影像。最后到圆满次第,随时无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别影像属于观。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会起变化,是事边际所缘影事。最后你大彻大悟成佛是所作成办的所缘境事。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

  弥勒菩萨接着又问:怎么样能够得定得止呢?又怎么样才能善于观慧呢?注意,这里讲得止的时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讲观的时候用的是“善毗钵舍那”,一个是求,一个是善,用的都很准确。

  佛回答弥勒说,我带领众菩萨,讲了几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我对一年级讲的是这个,对二年级讲的是那个,对博士班讲的又是一个,你不要死死认为那就是佛法,三藏(经律论)十二部都是假安立,但也都是真的。一切大菩萨对这些所有经典的道理都“善听”,听懂了,就“善受”,接受了。不仅仅是听进去了,而是都接受了。

  【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

  这三点很重要,学佛就是要“言善通利”,对每一句佛经文字都明白:另外还要“意善寻思”,要在思想里头研究了又研究。这还不够,还要在见地上能达到那个境界,要“见善通达”。

  【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这里讲到禅定了,禅定是从梵文翻过来的中文,它真正的意义就是善思惟。这里是说在没有外缘干扰的地方,自己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果被杂念或者感情、思想岔乱了,就不是内心相续了。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这个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点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长久的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你慢慢就会有身轻安、心轻安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你们大家讲修气修脉,什么任督脉通了,气可以转了,那我问你,你气脉转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你又何必在那里转气脉呢?去买张公园的票,坐穿山车就好了,那是佛法吗?修气修脉不是结果,修气修脉是因,轻安才是果。

  这里说,你有了正思惟,得了定,身体就可以得轻安了,就无病无恼,健康长寿了。我们身体不舒服,那是身不轻啊!不仅如此,得定后心也可以轻安了,心中没有痛苦烦恼,没有悲伤,也没有什么放不开的。这时,即便思想妄念来了,那个妄念情绪黏不上你,都飘过去了,不是你去空它。这才叫奢摩他,叫得止得定。如果你还生气还难过,那是因为你被困住了,那不是轻安,是粗重。

  【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

  得了轻安还不是究竟哦!得了身心轻安只是说明你学佛有了拐杖,有了倚杖,等于作生意有了本钱的意思。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依据于正思惟和内心得定的三摩地的境界,观察自己,把心空掉、舍掉。

  这时不能说没有思想,还有一个影像在哦。“善思惟法内三摩地”不是讲身体,而是讲你内心的那个境界。“观察胜解”,仔细地观察,更求进步。所谓胜解是不用心意识,不用思想,一切都是自然的,舍离心相,不用心了。

  到了这个空的境界还会有岔路有偏见哦!所以还要“正思择”,还要静静的思考、选择,“最极思择”就是到了极点的思择。还要“周遍寻思”,到处找啊,找清楚。还要“周遍伺察”。寻思与伺察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不同。寻思就好像拿着手电筒在黑暗里找东西,伺察就好像等在那里看住,像猫看住老鼠一样,老鼠连跑都不敢跑。这时,身上快感起来了,智慧也打开了,见地也懂了,也能观察得很清楚了,这才叫毗钵舍那修观。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弥勒菩萨接着问:那些初学菩萨们,在内心上用功夫,还是正思惟,可是他还没有在身体上求证到轻安。心也没有得到轻安,这又叫做什么呢?佛回答说:这个还不算是定,但也不错了,算是往求定的路上走了。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弥勒菩萨接着问:有些人身心未得轻安,可是他在用思想,在观察内在作功夫,这个叫什么呢?佛说:这个不算是正修观,但算是向修观的这条路上走了。这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很仔细,很逻辑,但是有点罗嗦。如果是鸠摩罗什翻译,那就不同了。下面还有很多,你们自己回去研究。接着我们看本经的第五十五页,第二行起。

七种真如

  【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 尽所有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们现在是“杂染清净法中”,我们凡夫的内心是杂的,污染的,不干净的。但是我们凡夫心中就没有干净的一面吗?其实也是有的,我们本来就是佛嘛!要“尽所有性”,就是要把道理都通透了,比如五蕴是什么,六根六尘是什么等等。要“如所有性”,就是要合于本体道理,所以唯识建立了真如,也就是本性的意思。阿赖耶识转成佛的境界叫真如,一共有七种真如。

  真如是佛学的名称,就是佛,如来藏,在禅宗也叫明心见性的那个本性、本体。所以佛法是真正破除迷信的,没有佛也没有菩萨,那个东西叫真如,其实真如也是假立。真如这个词,佛学翻译的真是很高明,把真如反过来就是如真,好像有那么个真东西一样,其实并没有个东西,而是空的。“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一切万法都是真如起的作用,都是真如本体的功能。

  【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惟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

  我现在把秘密都给你们讲开了。什么叫“流转真如”呢?一切生命生了死,死了生,或者轮回六道,造了业下地狱,变畜牲,然后修行又跳出地狱畜牲道,重新变人,或者升天。这个过程就像这个转盘一样,一直在那里转动、流转,这就是流转真如。一切的行为没有先后,自性轮回就像这个圆盘一样,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是圆满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就在流转之中,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但那个能生死的是真如本性的功能,叫流转真如。

  第二是“相真如”。一切佛法,一切现象始终无我,像我们这个人的肉体,你说是我吗?不是我,它会老会死,会变掉;脑筋是我吗?思想是我吗?都不是我。“补特伽罗无我性”,就是人无我。最后法也无我,也没有个佛可成,也没有个众生可度,一切法皆是空的,这是“相真如”,现象的真如。

  第三是“了别真如”。本体是空的,但是它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了别。之所以能够知道是心识起的作用。这三种真如最重要。

  第四是“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这里其实是讲教育方法了,等于叫你们出家、受戒、修四禅八定,证得阿罗汉果,叫菩萨修布施持戒六度万行。

  第五是“邪行真如”。好比说刚才有同学报告说,在西安有人念准提咒,说灵得很,多少年的病,一念咒子就没有了。那些人就抓住这个了,这就叫苦集灭道,集苦为乐。但是念咒有没有这个作用呢?有!但这是邪行真如,偏了、歪了。邪就是歪了,但还是在这盘子里头,不过摆歪了而已,还是真如,是邪门真如。

  第六是“清净真如”。就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苦集灭道的灭谛。

  第七是“正行真如”。就是证道。

  【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一切有情众生都在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当中,所以,上至天人、帝王,下至凡夫、地狱,没有一个人逃得过这个范围,所以一切众生平等。

  【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

  相真如讲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直到自己晓得一切无我,一切都放下了,还有什么呢?了别真如讲自己有个智慧,自然清楚的。一切诸法平等,你就晓得一切法皆是空。

  【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灭了,那么就得道成功了。一切小乘罗汉、独觉、大乘菩萨都要知道清净真如平等平等,最后都归于成佛成道。

  【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

  修正行真如,万缘放下,当下即是,不要想别的,就是正行真如。这一篇要好好研究,大乘佛法的定慧都在里面了。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